聽森林在說話

    臺南文化中心37周年館慶暨仁東藝之森

    臺南文化中心今年邁入第三十七週年,今年以「聽森林在說話」為主題,於館慶期間將精心策劃多場精采絕倫的展演活動,同時配合「仁東藝文廊道」概念,推出「仁東藝之森」系列活動,以臺南文化中心、巴克禮公園、十鼓文化園區、奇美博物館以及臺南家具產業博物館為基點自東區延伸至仁德區串連成藝文廊道,透過藝文活動帶動周邊文化生活圈。

    文/黃微芬

     

    如果有一道「任意門」可以穿越時空,回到半世紀以前的南臺南,從現今的臺南文化中心以南至臺南都會公園這一帶,大抵上除了臺灣糖業研究所、仁德糖廠及牛稠仔、竹篙厝聚落以外,幾乎都是農田和蔗園,邊垂的處境,甚至可以用「荒涼」來形容,但物換星移,50年後的現在,因為藝文空間的進駐,讓這一帶有了不同的歷史轉折;臺南文化中心2021年全新「仁東藝棧」活動,就是要帶大家看見不一樣的仁東新風貌。

    先從臺南文化中心說起。民國69年興建時,文化中心周遭都還是一片甘蔗田,如今隨著開館30多年來的耕耘,早已成為臺南重要的藝文地標;從中心往南,來到近崇德路的崇德21街,是藝術家劉蓉鶯的居所,三個女兒繼承她和丈夫周振東的藝術衣缽,也都從事藝術工作,老房子正好可以轉型為全家人的展覽兼文創空間;從這裡往東來到舊時竹篙厝庄的仁和路,則有「米馬羊咖啡藝術空間」在此開設。

    若是順著崇德路筆直南下,「黃步青80藝術空間」就位在鄰近二空眷村的牛稠仔老聚落裡;到了崇德路底左轉,「左邊Art.p」和「102當代藝術空間」分別位在保生路及成功三街上;附近的「微笑虎山藝文咖啡館」,隱身在原仁德糖廠的員工宿舍區內,糖廠的舊廠房及倉庫則早已化身為「臺南十鼓仁糖文創園區」;與「十鼓」一路之隔的臺南都會公會內還有「奇美博物館」;至於「臺南.家具產業博物館」則是從「奇美」沿著臺1線南下,過了三爺宮溪沒多久就到了。

    這麼多的藝文空間,有畫廊、藝術家美術館、博物館、文創園區,也有兼具美食與藝術的園地;過去曾是蔗田密布的「仁東」,如今已成了南臺南新興的藝文廊道,值得大家來探索。

    文/黃微芬

     

    要說《仁東藝棧》地圖中,從半世紀以前偌大的蔗園光景,隨著社會的開發,蛻變成為台南知名的藝文地標,位於台南都會公會內的奇美博物館就是最好的案例。

    這塊區域,原本是屬於仁德糖廠自營的虎山農場,後來由台南縣政府與台糖合作開發,闢為都會公園,再經奇美集團斥資興建博物館,分享集團創辦人許文龍的收藏,包含西洋藝術、樂器、兵器、動物標本及化石等;不僅整個館飄散著濃厚的西洋美學風格,就連戶外也猶如是一處雕塑美術館,從阿波羅噴泉廣場到奧林帕斯橋,與公園景觀融為一體,漫步其間,不用到歐洲,就能感受到滿滿的歐式庭園氛圍。

    至於台南·家具產業博物館則是由閒置廠房改造而成,裡頭除了仍保有木製家具的生產廠房,傳承卯榫工藝之外,並規劃有產業、體驗及典藏三個不同的主題專館,帶領民眾一窺台灣木工家具的歷史脈絡、認識木材,並能欣賞到館方所收藏的19世紀末至20世紀的骨董家具,各式鑲嵌著貝殼或石雕的家具,精美而華麗,甚至還有木製手推嬰兒車,平時也可以當一般嬰兒座椅,讓人彷若走進木工家具的大觀園,大開眼界。

    此外,館方也會不定期推出展覽,呈現家具工藝與裝置藝術結合的另一面,若想自己動手DIY,手作家具或生活小物品,這裡也有推廣課程可供學習;在卯榫家具已經式微的現在,台南·家具產業博物館至今仍維繫著這項傳統工藝技法的命脈,相當可貴。

    要說《仁東藝棧》地圖中,從半世紀以前偌大的蔗園光景,隨著社會的開發,蛻變成為台南知名的藝文地標,位於台南都會公會內的奇美博物館就是最好的案例。

    這塊區域,原本是屬於仁德糖廠自營的虎山農場,後來由台南縣政府與台糖合作開發,闢為都會公園,再經奇美集團斥資興建博物館,分享集團創辦人許文龍的收藏,包含西洋藝術、樂器、兵器、動物標本及化石等;不僅整個館飄散著濃厚的西洋美學風格,就連戶外也猶如是一處雕塑美術館,從阿波羅噴泉廣場到奧林帕斯橋,與公園景觀融為一體,漫步其間,不用到歐洲,就能感受到滿滿的歐式庭園氛圍。

    至於台南·家具產業博物館則是由閒置廠房改造而成,裡頭除了仍保有木製家具的生產廠房,傳承卯榫工藝之外,並規劃有產業、體驗及典藏三個不同的主題專館,帶領民眾一窺台灣木工家具的歷史脈絡、認識木材,並能欣賞到館方所收藏的19世紀末至20世紀的骨董家具,各式鑲嵌著貝殼或石雕的家具,精美而華麗,甚至還有木製手推嬰兒車,平時也可以當一般嬰兒座椅,讓人彷若走進木工家具的大觀園,大開眼界。

    此外,館方也會不定期推出展覽,呈現家具工藝與裝置藝術結合的另一面,若想自己動手DIY,手作家具或生活小物品,這裡也有推廣課程可供學習;在卯榫家具已經式微的現在,台南·家具產業博物館至今仍維繫著這項傳統工藝技法的命脈,相當可貴。

    奇美家具

    文/黃微芬

     

    仁東地區,將糖業資產變成藝文據點,比奇美博物館還要更早打出全國知名度的,便是與「奇美」一路之隔的「十鼓仁糖文創園區」了,由十鼓文創股份有限公司向台糖承租閒置的仁德糖廠舊廠房及倉庫加以活化,打造為一處以鼓樂為主題的文創園區,極具特色,為國內工業遺產再利用寫下難能可貴的佳話。

    從 2007年開放至今,「十鼓」在深耕鼓樂藝術之餘,也不斷引進各類不同的藝術及表演活動,豐富園區的藝術內涵之外,同時善用原有的製糖設備,為園區的發展嘗試新的可能性,例如極限運動,讓遊客在製糖工場裡就可以體驗攀岩的樂趣,或者來到屋頂的景觀平台,感受高空盪鞦韆的刺激,新近還增加了哈利波特魔法學校的場景,讓遊客可以一秒進入魔法世界,增添不少旅遊的樂趣。

    和「十鼓」同樣都是運用仁德糖廠的舊建物,「微笑虎山」位在昔日糖廠員工生活及休閒區域內,由王政道向台糖租下棄置多年的建教合作教室重新整修而成,是一處兼具藝術展覽及享受輕食、品味咖啡的藝文空間,還有個戶外庭園,環境清幽。

    由於原本就喜愛藝術,本身也從事藝術創作,王政道對台南畫壇並不陌生,也有許多畫家好友,目前更擔任華拓藝術家國際交流協會總幹事,因此他把「微笑虎山」視為是一處藝術交流平台,十一年來,已有不少繪畫團體及個人在此展出過,民眾品味咖啡香之餘,環顧四周可以發現到,無論是壁面或書櫃都布置有許多畫作,將美的欣賞與美的環境融為一體,營造生活美學空間,是一處可以讓人放鬆、享受寧靜的好場所。

    十股微笑虎山

    文/黃微芬

     

    繼「微笑虎山」之後,仁德糖廠宿舍區閒置空間再利用,再添一筆佳話;留法藝術家王白端今年正式進駐虎山一街開設「白端藝術空間」,結合藝術展覽與喝咖啡、品好茶的雅趣,提供外界一個享受悠閒時光、心情放鬆的好去處。

    王白端出生於南投魚池,曾定居花蓮多年,2015年始移居台南,多年來,她終於以專業的藝術工作者自許,積極創作不輟,將生活所思所感訴諸畫筆,歌詠生命也記錄生活;來到「白端藝術空間」,不只可以欣賞到王白端在各個不同時期的作品,還可以坐在戶外充滿歐洲風情的噴水池庭園,品嚐來自日月潭、由她的親友栽㮔、烘焙的甘醇咖啡及紅茶,為心靈紓壓。

    從仁德糖廠宿舍區往北,越過虎山林場,就是牛稠子舊部落了,由藝術愛好者蔡玉盆經營的「102當代藝術空間」就落腳在成功三街102號,從2008年迄今,已經屆滿十二年了。

    這是一處恬靜而富田野氣息的畫廊,由老屋改造而成,白色的外牆,幾株綠色的盆栽,顯得十分清爽雅緻,還有個小巧的花園,當初蔡玉盆就是被老屋散發的質樸氛圍所吸引,購入後經過一番整修,開起了畫廊;多年來,蔡玉盆默默致力於當代藝術的推廣,引介不少優秀的藝術家在此展出,也培養了許多熱愛藝術的同好,今年更特別推出「秘境‧冥思」十二週年展,邀請十二位展出過的藝術家「回家」團聚,一同見證「102」的成長喜悅。

    102當代

    文/黃微芬

     

    從「102當代藝術空間」走路只須五分鐘,就可以來到保生路上的「左邊art.p」;這是藝術家許碧梅成立的畫廊,外觀就跟一般的老舊的透天厝一樣,沒啥特別,但門口立著的一些鐵件、塑件和牆上彩繪,還是透露出這間房子些許不凡的藝術氣息。

    「因為我想要挑戰它!」許碧梅說。從小她就喜愛挑戰一些困難度的人、事、物,喜歡不斷地創造驚奇,總是讓身邊的人無法理解,甚至將其視為「狂」,2019年初,她看到「左邊」的住戶正在搬家,看著如此「沒有可能性」的外觀,激起她想要挑戰將它變為「可能」的突發奇想,於是經過局部的拆、裝、塗,就這樣誕生了「左邊」。

    「左邊」雖然年紀很輕,卻活力十足,2020年10月還與「102」「微笑虎山」及成功三街104號舉辦「散步牛稠子藝術博覽會」,共同打造牛稠子藝文聚落。

    同樣在這聚落裡的,還有鄰近二空眷村成功一街的「黃步青80藝術空間」;從「左邊」沿著保生路,不到五分鐘的時間,就可以看到一棟四層樓高的清水模建築,樸素的灰色外牆在老聚落裡,顯得格外與眾不同。

    這是黃步青購地自建的私人美術館,一進到一樓大廳,便可看到懸掛在牆面上,以蒺藜子黏貼而成的巨幅「羅漢」像,那是黃步青1999年受邀代表台灣參加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的大型裝置《野宴》的局部作品,步上二樓及三樓也有展示空間,頂樓頂樓陽台則是眺望聚落的好所在。

    整棟樓是由黃步青親手設計,處處可見他的巧思及得意收藏,從花園天井、吊燈、門把,無一不美;平時這裡以展示他自己的作品為主,一年一度還有他策展的「五月潮」聯展,把這裡當成是一處藝術交流平台,和大家分享藝術與生活結合的美好。

     

    左邊黃步青

    文/黃微芬

    從「黃步青80藝術空間」走出來,經保華路轉進崇德路,往北直走,就可以來到「劉蓉鶯美術館」(暫訂)所在的崇德21街了。這裡是劉蓉鶯的住家,劉蓉鶯專攻水墨花鳥。

    劉蓉鶯和同為藝術家的丈夫周振東育有三名子女,老大周芳聿也是從事藝術創作,老二及老三則分別專長於平面及服裝設計,一家人全都投入藝術相關的工作,且各有專精,他們以住宅打造一處美術園地,和外界分享他們的創意及創作成果,推廣藝術生活化,美化生活。

    和劉蓉鶯同樣改建自宅為藝術空間的,還有位在仁和路上的「米馬羊藝術空間」,負責人李坤德是美術老師退休,本身也從事藝術創作,原本他只是想為自己的作品找一個展覽空間,因苦於找不到合適的地點,於是便將自己的老房子整理起來,成為一小而美的畫廊。

    從2016年9月開幕至今,「米馬羊藝術空間」在李坤德的積極投入下,近五年來展覽不斷,相當活躍,他也把這裡當作是一處藝術交流平台,邀請藝術家來此展出作品,並透過藝術講座分享他們的創作心得,以藝會友;此外,「米馬羊」還將畫廊與咖啡廳結合,提供民眾邊喝咖啡、邊輕鬆品藝術的空間。

     

    黃蓉鶯米馬羊

    37館慶主視覺
    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