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臺南市傑出藝術家巡迴展】

 

書畫.對話-畫家賴美華VS書法家

 

臺南文化中心

展覽日期》107.02.03.~107.02.25. 週三至週日9:00~17:00,2/15除夕休館。

展覽地點》臺南文化中心 文物陳列館1、2樓

開幕》2/3 (六) 14:00

演講》2/3 (六) 14:30於國際廳會議室

 

 

主辦: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合辦: 國立國父紀念館、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2018年臺南市傑出藝術家巡迴展】書畫.對話

-畫家賴美華VS書法家黃宗義

臺南市藝文活動蓬勃發展,名家輩出。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為推崇臺南在地藝術家之成就,推廣美術教育,歷來分別於臺南文化中心舉辦有「資深藝術家回顧展」、新營文化中心舉辦「臺南藝術家接力展」。「資深藝術家回顧展」,始於民國80年,「臺南藝術家接力展」,始於民國93年。

為有效整合展覽資源,並且擴大展覽效益,本局自民國105年度起,將「資深藝術家回顧展」與「臺南藝術家接力展」,合併為「臺南傑出藝術家巡迴展」,除了在本市展出外,另至國內各地展出,讓全國各地民眾可以看見臺南藝術家的多元樣貌,認識臺南之藝術發展與成就。

2018年臺南傑出藝術家巡迴展,將由臺南女性畫家賴美華女士,與書法家黃宗義教授,於臺南文化中心、國立國父紀念館、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高雄文化中心至美軒)、宜蘭縣政府文化局、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大墩文化中心)共同巡迴展出,並邀請蕭瓊瑞教授策展。他們的組合,將呈現出女性主義繪畫與書法藝術的特色,並激盪出不同類別的創作火花。

書畫.對話

──府城傑出藝術家賴美華V.S黃宗義全台巡迴展

 

■策展人/蕭瓊瑞

古來有所謂:「書畫一家」的說法,那是針對以水墨、毛筆為媒材的東方傳統書畫而言。此次由府城傑出藝術家賴美華和黃宗義所構成的「書畫.對話」特展,卻是多媒材的當代繪畫與創意性書法的有趣對話;兩種看似完全不同的藝術類型,卻因當中共同擁有的「符號」特質,而有了對照、對應、對話的多元空間與趣味,是一場深具藝術特色與文化內涵的別緻饗宴。

賴美華是台灣最早「沒有主義口號的女性主義藝術家」。台灣女性主義藝術家的浮現,是在1980年代的中期,隨著台灣政治的解嚴而蔚成風潮;但出生嘉義醫生家庭的賴美華,早在1960年代前往台南府城求學的中學時代,便因大量閱讀與自身的內省,開始對生命、性別等課題,有了一些深入的思考與表現。1978年春天,在台南美國新聞處的首次個展,即展現出她以花卉象徵女性的別緻創作,散發一種生命內省的氣息與神秘氛圍。沒有對男性霸權的抗爭,有的是對身為女性的自我,進行的各種省視與探討,花如女性、女性如花,看似柔弱,實為堅毅的美麗生命。

賴美華的創作,媒材多樣,內涵深遠,以自由、多樣的符號,結合人物與植物,從女性自身經驗出發創作,最後並不完全侷促在女性自身的課題,有時也超越性別,是對生命整體的思考;但畫面始終不離女性特有的符號、色彩,乃至隱寓、象徵,與思維。

繪畫之於賴美華,既是心靈的獨白,也是生命的探索,更是自我的認識,乃至喜、怒、哀、樂的渲洩。賴美華在柔美、淡然的外表下,其實蘊藏一顆自主、叛逆、反省、深邃的騷動靈魂。

相對於賴美華的多采、迷離,以書法教學和創作知名的黃宗義教授,則從傳統的書法出發,在形、意相生的造型思考下,展現現代書藝的多樣可能性。

出生雲林文人之家的黃宗義,自幼受父親啟蒙書學;及長,入當時的嘉義師專(今國立嘉義大學),因師範體制需求,而自修顏體楷書,後入嘉義名家陳丁奇門下,成為「玄風館」天鶴師門生。

陳天鶴(丁奇)先生,廣習多師,兼擅各體,黃宗義深得乃師精髄,在實際書作外,更深入書史研讀,術學兼修,1978年,更遵師囑,主編《玄風書道月刊》。

1982年,黃宗義應聘時為台南師專的今國立台南大學,由助教而教授、兼主任,除致力書法教育之推廣,更將書法教學提升至學術、認證的學院內體制。

黃宗義在古典書法的教學、創作外,也極早投身創意性書法之探索。2011年,年屆華甲,更舉辦「薪傳.墨變」特展於明宗書法藝術館,併呈古風傳承與書法創新作品。

黃宗義的創意性書法,從古典法度入手,卻出新意於法度之外,在「形」、「意」相生的對映之中,或是揮灑成章、趣韻橫生;或是巔覆結構、筆意獨具;有時更嘗試加入色彩、改變紙材,草、篆兼行,予人瀟洒、豪邁之印象。

此次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推出的「書畫.對話」特展,將黃宗義的創意性書法與賴美華的多媒材繪畫,共展一室,基於其間符號性的對話,讓觀者在不同性別、不同媒材、不同文化根底出發,所形成的不同生命情調,卻是持藝如一、心念不變的共同典範;也藉著這個別緻的對話展,見證台南府城文化由傳統而現代所展現的多元生機與包容胸懷,獻給這個島上共同生活的所有朋友。

【畫家-賴美華 簡介】

賴美華,是最早的女性主義藝術家之一。1948年生於嘉義縣義竹鄉,早年師事沈哲哉老師。多次個展於臺北福華沙龍、臺南文化中心、高高畫廊等。曾獲邀參加臺北藝術雙年展、臺灣女性藝術展等。作品獲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臺南市美術館及其它公部門與私人收藏。

在1970年代,是女生無法發聲的時代,她以美麗的顏色來粉飾當時真正的想法。就創作而言,她窮盡內心的形象與符號來表現個人的念頭,因此她的畫面總是複雜、充滿各種向度。

 

 

 

我、處境,與人們

賴美華 自述

小時我就喜歡作畫,是個鄉下小孩,到臺南市來開始學習寫生,當時我的老師是沈哲哉,他給了我們許多輕鬆的狀態去寫生。在老師那邊也看到了許多國外作品的畫冊,也到臺南書局去看一些國外的作品。所以,在看過這些畫之後,我開始想像,繪畫是什麼,創作是什麼,所以我高一看了這些作品後,作品開始轉變。出去寫生沒有直接將風景客觀描繪下來,而是經過我個人想法的轉譯。高三的時候,完成我第一張寫生外經過轉化的作品。

畢業以後我開始描繪物像在我腦中的形象,不是直接以寫生的方式描寫。我26歲後結婚,作品就幾乎完全的進入我的自己的世界。作為一位家庭主婦我無法直接作為創作者,我剛開始之所以會以紙本就是因為方便快速,我會記下時間,所以我會說我的創作就是我的日記。這些記下來的東西就會蠻複雜的,傷心、恐懼、焦慮或是幸福感這些感覺,或是我聽到的音樂、看的書或是日常的事件就會變成我的畫作內容。 所以,我大部分的畫幅都不大,我需要快速的把我的感覺描寫下來,也或許是這樣畫面總是並置著許多的圖像。

譬如說〈花魂〉(1975),就是花的種子,什麼時候成為一支花不知道,這就是我記憶的方式。忌妒是以有刺的植物,所以我將東方戲劇的臉譜,呈現變型負面的臉與心,表達女性對於愛情忌妒的情緒。這是些植物的意象是我以前寫生植物所留下的形象,因為我喜愛植物,而環境裡也都是植物或許是視覺經驗累積的關係,所以我1975年附近喜歡以植物為意象表現我的心境。惡魔的手,是我高二時所畫的時間的手的延伸,也是從植物而來。我作品很多的時候都會出現這樣意象。我的作品就是從我女性的角度出發,所以我的生活、生命、家庭或體悟就是我畫作的內容。像是作品〈蛹〉(1992),說的就是不是毎一個蛹都可以化為蝶,生命是現實的,這是我對生命的體悟。

關於顏色,我一直覺得,美麗的色彩可以稍稍掩蓋我的想法,這些顏色都是我覺得美麗的顏色。我年輕的時代是臺灣1970年代,那是女生無法發聲的時代,這就是我為什麼要以這些顏色來粉飾我當時真正的想法。很多人或許會覺得我的繪畫是一種超現實創作,但其實是我某個生活的時刻或感覺,是很生命的真實的。就作品創作而言,其實,我就是想完整的講我的故事,所以我窮盡我內心的形象與符號來表現我的念頭,這就是為什麼我的畫面總是複雜總是充滿各種向度。所以,這是我用作品來說明我所處的時代,就一個女性所看到的女性處境,這些就是畫面裡的空間,無論內在或外在。

舉《我與我》(2008)為例,兩個我,一個白天一個晚上,一個表相一個內在,或是生活的我一個創作的我,在搶一個時間之杯。時間是有限的,從時間之杯所流下的是創作的血。所以我的創作是不斷地往來於現實與我的想像之間,也在我的社會角色與自我角色間的掙雜。《緣與業》(2010),是轉折,是我對生命看法的總結,每人都是灰飛煙滅,在長久婚姻關係之後不管每個人的形態為何,最後都回歸日月,這是生命的經歷與所得。《小丑自畫像》(2012),是很絕望的,所以身後有巨大的穿刺,每個女性都是打扮著美麗像是盡力的小丑,但內在是如何?從脖子長出蓮花是生命的淨化,是我對生命樂觀的出口。在2012燒掉撲克牌之後,我終於可以抽生命的另一張牌,《衍生性自畫像》(2015)是沁在水中的,在空曠的大自然裡,美好的事物流逝了,是胸像也像風景,是我。《花顏》(2016)有很多很複雜的想法,但身體很小像紙片,像一點力氣都沒有,但想法太多有美麗的想法,也是我。創作就是我、處境跟人們之間的描繪。

(賴美華 口述/許遠達 紀錄)

賴美華作品

【書法家-黃宗義簡介】黃宗義

黃宗義,1951出生於雲林縣,1967隨嘉義陳丁奇先生學書法,2017年臺南大學教授退休,從事書法教學、研究、創作近半世紀,著述《褚遂良楷書風格研究》等論文數十篇。曾擔任全國美展書法類評審委員、臺南市美術館典藏委員等。黃教授書法不主一家,不專一帖,博采旁涉,務極其通。2003年以後專攻新出土簡帛書法,書風丕變,既臨古功深、更揉合諸體、旁涉書外藝術領域,終於成就自我書風面貌。

 

 

 

藝術創作來自作家生活的體驗與生命的淬練

黃宗義 自述

天地有情,筆墨有靈。書法如同文學,可以興、觀、群、怨。我喜歡有感覺的日常書寫,不論篆、隸、草、行、楷任何一件作品,寧可信筆保留兩三分生澀的手感,容許自己還有進步的空間。我相信只要一天不放棄毛筆,就隨時可以在書法藝術創作更上層樓,這種信念讓我常懷無窮盡的希望,前程一片光明~教職屆齡退休後,既驚喜更感謝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邀請我參與「臺南傑出藝術家巡迴展—資深組」,正好利用這個機會來檢視個人的書法創作。

我出生在南臺灣農村,從小喜歡寫寫畫畫,上個世紀五零年代,筆墨紙硯稀如金銀,遑論碑帖畫冊。面對鄉間廟宇聯匾常懷遐思,夢想有朝成為王羲之或吳道子。夢歸夢,現實歸現實,率多只能利用美術課堂一般紙筆,依樣塗鴉一番。十五歲考上公費師範專科學校,幸得明師指導,臨摹學習了不少魏晉、六朝、隋唐、宋元時代重要的楷行書蹟,也運用寒暑假期中所節省下來的伙食費,煞有其事地塗抹了幾幅傳統山水畫作。二十歲擔任濱海地區小學教師,除役後夜間進城至大學進修,課餘假筆墨莊開班授徒,累積了一些體制外的書法教學經驗。畢業後憑著「書法」一技之長,承蒙師長厚愛,成為專科學校助教、講師。我雖駑鈍,託教學相長之福,一路晉升為國立臺南大創校百年第一位本國籍書法教授。這期間,因為書法教學、研究、創作,終日染筆濡墨,不知不覺中竟已半個世紀,驀然回首,發現這輩子的我已經完全離不開書法,生活作息中的點點滴滴,也化為書法創作中的重要養分。

書法藝術淵深博大,書法創作的技能養成以模仿傳統經典最為根本有效。當代美術展覽活動中,書法如同繪畫,通常被歸屬於視覺藝術中的平面藝術。所不同的是,繪畫雖然有東西方媒材之分、寫實抽象之別,卻逐漸演化成千門萬類的風格流派,為人類共有同享。相對的,書法藝術因為書寫工具與載體的獨特性,一直給人停留在使用毛筆書寫詩詞歌賦的印象中,只差不必身著長袍馬掛在戲臺上演出罷。書法既已失去實用性,加上電子科技產品的方便性,現代人對書寫技能的養成觀念完全翻轉,寫好毛筆字近乎人體特異功能。事實上這種書寫特異功能並非與生俱來的,除了師長的引導,更需要循規蹈矩地揣摩古典碑帖,汲取優質技法,才能真正達成有效的學習。

從小學到初中,我的書寫經驗一直停留在臨摹當時語文學者編寫的毛筆寫字簿。十六歲正式拜師第一天,陳丁奇先生握住我的右手掌背,帶我寫下了第一幅狂草條幅,少年心靈紮紮實實地接受了永生難忘的一場震撼教育。後來廣泛閱讀臨寫了不少古典碑帖,也接觸了一些地方書法名家之後,私底下曾經對師門的教學方式感到疑惑:宣紙上畫格子不是可以寫得更精準嗎?參加比賽得獎有什麼不對……?三十歲那年,有機緣成為陳丁奇先生母校—臺南師範專科學校教師,逐漸深入學術領域,同時兼任行政職務,閱歷增廣,終於肯定「寫毛筆字不是用來比賽的,競賽只是學習的方法之一。」見山又是山,書道即師道,書法這條路就這麼走了過來,三十幾年來,在臺南大學規劃了完整的書法學程,包括五體書法的基礎臨摹以及書法創作教學。正規學制之外,也規劃了讓社會人士可以進修學習的書法才藝師資培訓班,藉此回報山高海深般的師恩。

我的本科是中國文學,個人雖讀書不求甚解,腹笥有限,相對優點則是常保好奇、好古之心,同時對不合時宜的典章制度也會毫不保留地加以檢討。數十年來深感現行教育體制中語文教學的「寫字」停滯於實用層次,偏重識讀功能,限寫楷書,力求點畫無誤;藝術展賽中的「書法」兼顧視覺美感功能,各體書法得以盡情發揮,更符合人文美學旨趣。當代教育體制下最難能可貴的應該是語文人兼備書法藝術修養,藝術家兼具傳統語文修養。我認為「書法雖然是黑白的,書法家的人生卻是彩色的」,標舉「書法是文學的彩衣,文學是書法的靈魂」的口號,提出「胸中要博、眼界要高、選帖要準、下筆要精」的看法,因為「臨帖好比建築打地基,地基要夠深,不能打在沙灘上」,期待主政當局更加重視書法的美育功能,極力主張「讓文學與藝術的雙翼並翔高飛!」

書法既然是藝術,身兼「書法家」頭銜,當然知道書法創作內涵的擴大充實與風格意境的提升,端賴創作者的生命閱歷與人品學養的同步成長。這次巡迴展作品,主要從歷年展覽專輯選出,最早兩幅是一九九九年的行書〈震〉與〈崩〉,源於當年九二一大地震,發現書法可以像攝影、繪畫般的緊扣、揮灑時代命脈,也可以像文學一樣仔細描繪人間百態。當然更可以隨著興之所至,表現作者一時心情。一場天災讓我真正體會古人所說的「筆墨當隨時代」,就如同二零一一年的篆隸〈六輕〉,二零一三年的大草對聯〈鳥瞰.發現〉、二零一四年的破體書〈讓春天從高雄出發〉,都是藉由書法藝術表達對鄉土大地、百姓同胞的關懷。

個人創作生涯中最大的轉變之一是二零零三年起對新出土簡帛書法的留意,戰國楚簡寫作更讓我信心倍增,發出「大自然永生,書法藝術不朽。飛越九宮格,揮灑出生命的華彩。有夢最美,想飛就飛,飛不起來也要跳得開」的豪語,認為「書法家沒有寂寞的權利。」我在第二次教授年休,比較深入地走訪了生長的這塊土地,爾後除卸兼任行政工作,婉謝了一些非必要的學術活動,把投入書法研究及參與書法推廣的熱誠,局部轉化為比較靜態的閱讀與思考,對「臨古」與「創新」進行更深度的反思。從前認為「研究重理性、創作重感性;書法創作研究必須是一門理性與感性相容的課程」,後來更覺得俗話說要感動別人,先感動自己,一切藝術如此,書法創作也不例外。一時有感是創作的主要因子,情動於中而發於筆是書法創作的核心要素。書法創作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生命未達終點,永遠不知道會跑多遠。尤其在白髮漸增之後,忍不住也會發出「平生無大志,弄翰聊自娛;無須一世安穩,但求一夜好眠;天天寫字,夜夜好眠。人生何必事事追求第一,永遠的佳作可也,書法亦然」的深沈感慨。

我生平不曾得過甚麼書法大獎,一方面是寫得比我好的書友太多了,更主要的原因是我寫毛筆字一向不求完美。我深信古人「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物極則反,命曰環流」的生命哲學,這一次讓不完美作品巡迴全臺,雖然抱著老來出疹,淡然處之的心情,還是免不了有些忐忑。感謝促成這次巡迴展的臺南文化中心工作伙伴、感謝一路走來無怨無悔的甜蜜家人、感謝所有熱誠相挺的親朋同好……書法既然豐盈了小我,也讓我用今生餘力繼續精進創作,回饋我摯愛的國家社會以及孕育、陪伴我成長的斯土斯民。

黃宗義作品

臺南文化中心

 

 

國立國父紀念館文華軒

3/31 (六)至4/11(三)

高雄文化中心至美軒

8/3(五)至8/12(日)

宜蘭文化局第一藝廊

8/17(五)至8/28(二)

 

 

大墩文化中心大墩藝廊(五)

9/29(六)至10/17(三)

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