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劇場報馬仔講座

一、年度規劃理念
「劇場ART報馬仔」系列講座,2015年迄今,每年十場,
2022年的3-12月演講主題,
繼續聚焦並展開表演藝術的多面向推介,
希望進一步強化系列講座對於藝術欣賞的初衷目的,
在講題和講者的安排上更予多元美學推廣,
發掘並盡量能讓聽眾在演講現場體驗
表演藝術面對人生、聯結生活的充沛能量,
共享「劇場中的重要神奇時刻」:
一瞬,一驚!
邀請社會大眾前來「穿越‧舞台」,
聆賞他者與劇場相會中的驚艷、驚奇、驚悚、醍醐灌頂……
ㄧ窺表演藝術的豐富奧秘,體會藝術文化的動人內涵,
期許一起走入劇場、藝術生活!
二、規劃執行團隊
策劃人:楊美英 (那個劇團 藝術總監)


活動名稱【2022劇場報馬仔講座】演員–孤獨又燦爛的職業
講者:王安琪(演員、東海大學表藝所兼任助理教授)
時間:3/26週六下午 14:30-16:30
活動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地下室國際廳
報名網址https://tixfun.com/UTK0201_?PRODUCT_ID=N1TFGGQK
年度預告:
報名網址會依講座時序陸續公告於Tixfun網站
講座皆為網站免費索票,報到時出示手機電子報到QRcode圖示入場。









日期 | 講題 | 講者 | 頭銜 |
3/26 | 演員-孤獨又燦爛的職業 | 王安琪 | 演員、東海大學表藝所兼任助理教授 |
4/16 | 從《我為你押韻–情歌》談生命的芭樂與庸俗 | 馮勃棣 | 劇場、影視編劇 |
5/14 | 玩具物語~親密小故事 | 薛美華 | 臺灣資深物件操偶幻師 |
6/11 | 驚動:半生,不只是崑曲
|
楊汗如 | 北藝大劇研究所表演組藝術碩士 |
7/09 | 驚奇的藝術、「如果?」的魔法
|
郭文泰、葉素伶
|
河床劇團藝術總監、河床劇團團長暨製作 |
8/13 | 打破藩籬的當代音樂 | 林芳宜 | 捌號會所藝術總監 |
9/17 | 一路向南X從這裡到那裡
|
陳韋龍、李鈺婷 | 阿伯樂戲工場劇團團員、演員 |
10/15 | 尋找娜畢—我與劇場的相遇
|
陳品蓉 | 劇場工作者,編劇、導演。
|
11/12 | 如何聆聽音樂:美學、社會與政治面向 | 黃俊銘 |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
12/10 | 「從小房間走入大社會」用戲劇從個人療癒走向社會倡議
|
喬色分 | 劇場表演者 |
「劇場ART報馬仔」演講摘要:演員─孤獨又燦爛的職業
講座|演員─孤獨又燦爛的職業
講者|王安琪
時間|2022/03/26 14: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國際廳會議室
演講紀錄:朱晨瑜
2022年3月26日下午兩點半,今年「劇場ART報馬仔」系列講座第一場,邀請到資深劇場演員王安琪,現身說法,引領台下的觀眾,透過演員的職業生涯,一起窺見人生一角。
首先,王安琪以一個小遊戲作為演講的開場。在這場遊戲的第三輪是向觀眾徵求一樣物品,其它觀眾會從這些物品當中選一樣不是屬於自己的物品,並編造一個與這項物品的故事。一位聽眾拿了護手霜,說了一段她隨身攜帶這個護手霜,是因為姊姊的一段故事。在這個過程當中,參與遊戲的觀眾已經完成一個非常基礎的表演。很多人會認為表演、演戲的重點在台詞,然而王安琪強烈表示,台詞不是表演的重點,行動才是。行動是因為有目標,而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會有障礙,而行動才是表演的真諦。
選擇將講座命名為「演員─孤獨又燦爛的職業」,很顯然是發想自2016年知名韓劇「孤獨又燦爛的神─鬼怪」。她認為演員就像是活在平行時空的鬼,之所以選用「孤獨又燦爛」,是因為她還沒進入這行時,看到的都是演員在台上光鮮亮麗的一面,總覺得十分燦爛,然而這份燦爛卻只是演員工作的百分之三十。當演員的時候,她可以跟每樣東西有一段故事;然而當幕降下時,卻沒有一樣東西是屬於自己的,這便是屬於演員的孤獨,卻也是她享受與珍惜的感覺。
是什麼契機讓她走上戲劇之路?跟多數迷惘的高中生一樣,她就是分數到了、填到這個系。當時的她在戲劇跟日文之中猶豫不決,卻因為隔壁班女同學的一句話,不服輸的她決定證明自己,最後決定讀了戲劇系。即使這樣看似荒唐、不太深思熟慮的決定,在這段旅程中也有許多跌跌撞撞,她卻未曾有過放棄的念頭,堅持到現在。像是她在十八歲第一次登台時,飾演《慾望街車》裡的布蘭奇。演出當天彩排時,十八歲的王安琪仍在忘詞,之後的演出,災難才真正開始。正式演出時,到了第七場,對手演員把台詞講成了第九場的,當時的王安琪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次的經驗讓她學到的教訓卻僅僅是台詞要背更熟,不只要背自己的,還要把整個劇本背起來,而非讓她決定不當演員。
王安琪成為演員的方法就是土法煉鋼。在學期間瘋狂接戲,不斷練習,讓自己每次都有所進步。有一次讀劇,她飾演一名印尼籍傭人,而「印尼籍傭人」這個角色,並不僅擁有這個角色的個性、故事,這個角色的國籍、身分,會讓她有口音、不同的文化背景,但生活當中沒有認識的印尼籍,要怎麼接近這個角色呢?
於是,她去台北後火車站的東南亞商店,一一詢問每個顧客的國籍,找到印尼籍後,再說明原因,徵詢是否可以錄音、訪問,問一個不夠,要問兩個。她也表示,人跟人之間是有不一樣的東西存在,沒有跟這個人互動,根本不可能真的了解這個人。王安琪開竅的契機是前輩的一句話。那時候的她,在排戲過程始終感受不到對方在戲裡的愛。她向前輩表達她的不知所措,而前輩跟她說了三個字,讓她立刻開竅了。
「想辦法!」就是那位前輩告訴她的一句話,也就是這看似輕如鴻毛的三個字,讓王安琪開竅了。她突然意識到自己一直沒有想過能做什麼,而是一直抱怨對手。在她調整自己的心態後,那次的演出呈現也讓她在台上突破自我。所以,要怎麼成為演員呢?跟做所有行業一模一樣,做錯了,想辦法做對,做對了,再快一點做對!只是演員的工具是身體、是心智、是聲音,僅此而已。
王安琪表示,讓她感覺最有挑戰及難忘的角色,是台南人劇團《Re/turn》的簡嫚菁。這是一個跟她自己相差太多的角色。這齣戲演了五十幾次,後來王安琪發現自己身上其實有簡嫚菁的部分,但她不願意面對。「簡嫚菁」這個角色教她的是,如果一個演員本人對所謂的「人」有越多的成見與固執的喜惡,會對從事演員這個工作——成為角色們,越顯不利。
重複演同一齣戲會不會很膩?王安琪反問現場的聽眾,跟伴侶在一起那麼多年會不會膩?於她而言,這兩個問題是同樣的,她認為這些事情都始於熱情,然而都屬於承諾、責任,她也老實坦白,「我真的會膩」,但她也不會因為膩了就亂演,重複了那麼多次,要怎麼樣仍如初見之感是「演員」這個工作最有趣的事。它會膩,但你不會輕易跟它說再見,也還是喜歡做著這件事。
但讓她感觸最深的職業傷害卻是,她已經不會選擇透過看戲或看電影來當作休閒娛樂了,甚至在國外看到她最愛的《哈利波特》,被厲害的技術吸引時,她首先做的是注意它的機關,而非享受。另一個職業傷害是,身為演員不能生病,也不能受傷,要過著很自律的生活,而要極度自律本身就是非常大的精神壓力。她曾經看到自己的健檢報告感到十分難過,很想找朋友聊聊,然而隔天早上要拍照,她連哭泣都不能,只能自己消化這件事。
王安琪說,到了三十歲出頭時,她聽到身邊不斷有人說「女演員的職涯低潮期是出現在三十到四十五歲」,她為此打了一個問號,而這也是她轉型的開始。2020年,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許多演出被迫取消。一開始的她很焦慮,不過她的編劇好友簡莉穎告訴她,他們公司有一個想從劇場發展好故事,之後轉換成影視的計畫,詢問她的意願,於是她開始寫劇本,也就是前陣子演出完成的《愛在年老色衰前》。
演講的尾聲,王安琪分享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劇本七問」,她從做角色功課當中習得這七個問題,也將之運用在人生當中。這七個問題是:我是誰、我在哪、現在是什麼時間、我想要什麼、為什麼我想要它、我要怎麼得到它、是什麼在阻止我得到它。一般而言,戲劇當中要設定很多阻礙,戲才會好看;但是,她建議把人生聚焦在「我想要什麼」跟「我要怎麼得到它」兩個問題上。
「戲劇就是行動,戲劇就是人生,要找到人生的行動才能解決你要解決的問題。」王安琪以這段對於人生與戲劇的感悟為這場演講做了精彩結語。
「劇場ART報馬仔」:從《我為你押韻──情歌》談生命的芭樂與庸俗 演說摘要
講座|從《我為你押韻──情歌》談生命的芭樂與庸俗
講者|馮勃棣
時間|2022/04/16 14: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國際廳會議室
演講紀錄:朱晨瑜
2022年04月16日下午兩點半,臺南文化中心系列講座「劇場ART報馬仔」邀請編劇馮勃棣前來演講。從舞台劇劇本開始創作的他,近年也跨足至影視產業進行創作。此次他以其最為知名的劇本《我為你押韻──情歌》,來與聽眾談論他的創作歷程及想法的改變。
馮勃棣以自身的經歷作為開頭,分享他開始認識何謂編劇的起點。他在大學時,就讀工商管理學系,然而當時在這個科系的他,念得太痛苦,因此他去旁聽了戲劇系的一門課,叫做「西方經典劇本選讀」。以往,他所認識的都是演員,最多是導演,在這門課,他第一次認識了「編劇」這個專業,也讓他開始對之有所嚮往。大學畢業以後,他考入了台大戲劇研究所,也在這個階段寫了《我為你押韻──情歌》這個劇本。
《我為你押韻──情歌》,是一個愛情、療傷輕喜劇,從馮勃棣人生當中第一次嚴重的分手開始,是劇作家當年為自己療傷的一個作品,卻沒想到這個作品會造成後面十幾年的漣漪。
馮勃棣說,這齣戲最一開始誕生於台大戲劇系的小劇展,由他自編、自導,也和同學們一起演出。在這之後,《我為你押韻──情歌》獲得了第十一屆臺北文學獎的肯定,這對他在創作生涯的初期是極大的鼓勵,也因此讓這個劇本被創作社劇團看見,進而製作演出這個劇本。演出結束後,這齣戲小有迴響,而三年後又演了一次,之後做了五周年的盛大版本。當五周年演出結束後,馮勃棣寫了一篇文章表示,這齣戲應該要封箱了。沒想到2020年時,這齣戲被國家戲劇院拿去當做2020台灣國際藝術節的一檔演出。本該在2020年於國家戲劇院演出的這齣戲,卻因為當時新冠疫情的影響,這齣戲在演出當天中午宣布取消演出,延到2021年。終於,這齣戲從當年的小小劇場,變成了國家戲劇院的一個大型製作。
《我為你押韻──情歌》其實是馮勃棣創作的第三部劇本,他的第二部作品是《掰啦女孩》。在完成《掰啦女孩》後,這個作品得到了「非常紀蔚然」的評價,起初,他視這樣的聲音為讚美。「他(紀蔚然)是我非常喜歡的劇作家,也是我的啟蒙恩師,他的劇本我都看到爛了」馮勃棣也在此分享,他在創作時無意間模仿了紀蔚然講話方式或說故事的方式,他甚至學習了紀蔚然看世界的方式,然而,這點是他現在回頭看,認為最嚴重的事。馮勃棣在當時被稱為「小紀蔚然」,後來他漸漸覺得有些不太對勁。於馮勃棣而言,紀蔚然的作品愛比較少、憤怒比較多,他認為自己的作品相較於紀蔚然,是有愛的。馮勃棣當時認為他需要找出自己的風格,他也表示,看世界的方式,應該是自己的獨一無二。
馮勃棣指出,他在2018年有一齣被紀蔚然盛讚為他藝術成就最高的戲,叫做《神農氏》。縱使這齣戲的藝術成就如此之高,卻僅演了三場、網路上劇評兩篇,就沒了。馮勃棣表示,《神農氏》是一齣很好的戲,但影響力卻遠遠不及《我為你押韻──情歌》。他也分享,有兩種東西是人類需要被滿足的,一是非常普世、淺顯易懂的慾望,另一種則是達到藝術企圖心的作品,而前者看似如此「芭樂」、「庸俗」,卻是比後者更容易擴散出去的。芭樂、庸俗,就是有共感,它滿足了人類最基本的需求、慾望。
劇作家馮勃棣過往總認為芭樂、庸俗不好,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所經歷過的更多,到後面發現,即使他仍對芭樂、庸俗頗有微詞,卻也承認芭樂、庸俗一點也不渺小,相反地,它很偉大。
演講現場,馮勃棣透露,《我為你押韻──情歌》近期正在籌備電影版,他也因此很感謝過去的自己。他說,近期在重新看這個劇本的時候,有一個感慨是「哇我以前怎麼寫得出這種劇本?」他表示,現在的他已經跟當時寫出這個劇本的他不一樣了。他已經變了,他寫不出那樣的劇本了! 他曾經想寫《我為你押韻──情歌2》,卻發現寫不出來了。他以編劇多年的創作經驗,建議現場聽眾們,可以將人生的情緒、狀態紀錄下來,不用馬上將之發展成一個作品,但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紀錄下來,因為人生可能不會再有這樣的經歷了;因此,把那些獨一無二的狀態紀錄下來,是一件很美的事。
接著馮勃棣提及,他曾經寫過的一部電影《帶我去月球》,當時的他正思考著:「沒有才華怎麼辦?」於是,寫了這個劇本。故事中的汪正翔(劉以豪 飾)三十歲時,他的好友李恩佩(宋芸樺 飾)過世,之後汪正翔回到高中時代,為了要讓李恩佩在三天內放棄她的夢想,他阻撓她的徵選,被李恩佩發現這件事的她,最後承認他是從未來回來的,要讓李恩佩放棄是因為她未來會失敗、會因此死亡,然而當汪正翔說出這番話時,看到李恩佩的眼神,才意識到讓李恩佩死亡的原因並不是她追夢,而是她要怎麼在追夢之後面對、接受「沒有才華」這件事。歌手張雨生在這部電影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在劇情中安排了張雨生最後一場演唱會,李佩恩因與汪正翔決裂後,本約好要去看的演唱會也臨時決定不去看了,汪正翔告訴李佩恩,如果現在不去看,那以後就永遠沒機會了。
隨著電影情節的進行,汪正翔也終於知道,有些事現在不做,以後就沒機會,張雨生的演唱會如此、追夢亦是。最後,在汪正翔準備回到三十歲時,汪正翔告訴李佩恩一句話:「妳不用完美也值得被愛」,這是汪正翔告訴李佩恩最重要的一件事,也是汪正翔經歷了那三天的頓悟。
馮勃棣以對於人生的體會作為這場演講的結語。首先,創作者要誠實,當下的體驗、經驗都要很珍惜;接著,很平凡的事情是人生最有光彩的事物,那些庸俗、芭樂的事情是讓人更有共鳴的點;第三點,人生最後也不過是幾個片段會讓你記得。馮勃棣回想自己過去生病的時候,時過境遷之後,現在所能記得、感覺珍惜的,卻也只是和親友吃飯、散步這些看似平凡卻美麗的片刻,而非那些得獎上台的耀眼時刻。